法律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华亨网,是一个法律垂直网站,致力于传播法律,让更多的公民闻法、知法、守法。
在线留言
专业领域
法律资讯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名称描述内容

www.huahenglvshi.com

解决法律问题  上华亨网


周  律  师:132-1886-8766
周  律  师:189-1403-4198
刘  法  务:189-1553-6148
固定电话:0512-65101928

交通事故    工伤律师    婚姻家事

劳资纠纷    房屋买卖    合同纠纷    

民间借贷    公司股权    企业上市    

发行债券    民事诉讼    刑事辩护    

行政诉讼    企业兼并    法律顾问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赔偿损失实务指引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5-04 | 2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时有因为各种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为了泄私愤、报复公司而故意为之,有的因为疏忽大意不小心或严重失职造成。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时,是否有法律依据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要求员工赔偿损失有哪些条件?要求员工赔偿损失需考虑哪些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管理建议。

图片
-01-
员工赔偿损失法律依据

在《劳动法》第102条、《劳动合同法》第90条以及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3条等条款均有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但条文规定的仅限以下三种情形: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保密义务,或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但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比如失职或严重失职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对此规定尚不具体明确。
法条链接:
《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3条 劳动者违反劳动法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如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根据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和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 20%。
问题是,如果用人单位和员工在劳动合同中并没有约定员工的赔偿责任,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要求员工赔偿?对此,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裁判口径。



-02-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赔偿损失的条件

1、员工与用人单位有明确约定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对赔偿经济损失有明确的约定,如果没有约定,那么用人单位无权要求员工赔偿。当然,此处的约定,既包括劳动合同,也包括规章制度、员工手册、集体协商成果等书面文件。
2、用人单位存在直接经济损失
此处的损失仅限于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商誉损失、业务机会丧失损失及其他的经营损失。所谓的直接损失是指员工履职行为本身所导致的直接的、可见的损失。
3、员工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员工在履职过程中,只有主观上存在造成损害的故意,或主观上虽无故意,但存在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重大过失(即失职或严重失职),才承担赔偿。这里的重大过失,一般是指员工对劳动合同约定的事项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或要求等规定的事项,没有尽到最基本、最起码的注意义务,且由于该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导致经济损失时,才需承担赔偿责任。
4、员工的过错与用人单位的损失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员工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了损失且系直接经济损失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履行职责时,即使存在严重过错,但经济损失的结果是与其他多种因素或原因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劳动者承担的赔偿责任,应考虑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原因力大小。
图片
-03-
员工承担赔偿责任考虑因素


在用人单位向员工主张赔偿经济损失,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1、员工的岗位职责;
2、劳动者的主观过错程度;
3、用人单位有无对劳动者进行职业纪律或操作规程培训;
4、用人单位有无监管上的过失;
5、劳动者的月收入水平;
6、损失的合理性:
(1)用人单位事前有无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发生;
(2)劳动者有无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降低损失,或有无故意扩大损失;
(3)用人单位有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降低损失,或有无扩大损失等。
图片



-04-
要求员工赔偿损失的方式






用人单位因员工失职受到损失后,通常有两种方式进行求偿。其一,员工仍在岗的,双方协商一致,可以采用扣除工资的方式进行赔偿;其二,双方已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途径追索赔偿。
(1)自员工工资中按比例逐月扣除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需要注意的是,扣除后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2)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程序索赔
双方已经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无法再通过上述途径获得赔偿,只能进入劳动仲裁、诉讼程序进行索赔。


图片



-05-
管理建议





1、在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员工失职承担赔偿责任
为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及违反工作职责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建议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岗位职责、相关赔偿责任条款,避免权责不清,无法证明员工确对争议事项负有职责。
2、明确员工承担赔偿责任方式
将员工履职过错纳入考核标准,明确约定员工因过错对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有权扣发相应金额的奖金、浮动工资、绩效工资,或停发福利待遇等。
3、制定合法有效且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除劳动合同的相关约定外,用人单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员工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违反后的赔偿责任等,做到有制度可循。且规章制度需要经过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
4、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除了对于规章制度进行有效送达外,还需要对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等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并留存培训记录。
5、及时搜集、保留员工工作存在过错的证据
用人单位需要及时固定员工经办工作、工作过错及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证据。损失方面,必须是直接损失,可以提供各类合同、发票、支付凭证、照片、录像等;至于员工过错程度,可以通过要求员工书写事情经过、书面检讨或询问笔录等方式固定。
6、及时降低损失,处理与员工的纠纷,尽可能化解矛盾
在损失发生后,用人单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比如款项被骗、货物被盗及时报警,配合警方破案等。在损失确已造成的情况下,与员工积极协商。尽可能化解矛盾。